脱贫攻坚砥砺奋进 做新征程的领跑者——剑阁县元山镇脱贫攻坚纪实
2018-02-02  来源:广元日报

近年来,剑阁县元山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大抓产业、抓大产业”为发展思路,大力实施“12345”工程,以建设“美丽乡村,文明家园”为工作内容,打响了脱贫攻坚硬仗,全面助推脱贫奔康。

寒冬时节的早晨8点,薄雾还包裹着场镇,一张口就有白白的气冒出来升到天空,显出空气的格外清冷。当记者走进剑阁县元山镇党政办公室的时候,该镇党委负责人已经为当天的进村走访做好了准备工作。

上车出发,10分钟左右来到盘石村1000亩高品质柑橘园。只见挖掘机正在清理着沟渠,10多名村民在柑橘园区里劳作,几个工人在给景观墙补砖,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盘石村虽然是预脱贫的村,但是我们早谋划、早实施,2017年9月引进了深圳中谷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发展柑橘产业。目前园区基础建设完毕,已经栽植3.5万株高品质柑橘。”镇党委书记罗映波指着长势良好的柑橘说道。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元山镇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方面始终坚持早规划、早实施、早见效,以“早”促效益提升。盘石村产业发展情况只是该镇全力以赴打响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元山镇,因古有驰名周边四县的元山庙而得名,地处广、绵、南三市四县交界,幅员面积102平方公里,现有农业人口3.2万人,至2017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19户3372人,是一座商贸物流型边陲区域中心城镇,是全县重点发展的八个小城镇之一。

该镇通过产业扶贫换穷业、易地搬迁挪穷窝、持续扶贫拔穷根,至2017年底,全镇5个扶贫村中已有双狮村、柳河村2个村整村脱贫。完成脱贫目标任务718户2095人,实现易地搬迁总任务71户200人。该镇先后被评为剑阁县“十佳文化先进镇”“戏剧之乡”和“四川省文化先进镇”。

 军令如山多管齐下推进脱贫攻坚

 “落实了吗?到位了吗?见成效了吗?群众满意了吗?”这“四问”作为该镇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工作的标尺,始终贯穿在脱贫攻坚中。该镇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精准、落实、可持续”“抓实抓细,经得起检验”“保障措施、实际收入、长效机制‘三个到位’”……

该镇成立了由镇党委、政府负责人负总责,分管副镇长具体抓的工作领导小组。与各村、帮扶单位、行业部门层层签订脱贫攻坚军令状,压紧压实脱贫攻坚“一岗双责”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主体。脱贫攻坚工作分成四大块,产业扶贫方面由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任组长,农口人员为成员,主抓产业规划、发展、解决农户稳定长效增收;安居工程方面,由分管村建领导为组长,村建、扶贫相关人员为成员,主抓农户住房建设,解决农户住房保障问题;扶贫档案管理方面,由扶贫办主抓,解决扶贫档案不规范、农户收支登记不及时的问题;其他行业扶贫方面,由各分管行业领导牵头负责协调,解决农户“六有”及村“五有”中的脱贫缺项。

全面落实“六个一”帮扶机制,实现驻村定点帮扶全覆盖。坚决做到不脱贫不撒手,充分发挥了联户干部的生力军作用。同时,该镇突出了督片领导、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四者的协调配合,采取兵团作战、合力攻坚的模式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

该镇认真开展贫困人口建档识别。贫困户的确定严格按照群众本人申请,村支两委初审把关,所在村的党员代表和群众代表投票通过,张榜公示等“四议两公开”程序确定。认真开展“四类对象”清洗,建立精准识别档卡和脱贫退出机制,做到动态识别、动态管理。并设立乡村两级扶贫工作站,配齐工作人员。派驻脱贫攻坚驻村帮扶工作队,配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长,选优驻村工作队员,明确了驻村帮扶贫困户工作职责;落实扶贫工作阵地建设。

精准发力拔穷根

走进柳河村三组,只见每一座民房都安装着不锈钢大门,墙外预留着绿化带,淡黄色的房屋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醒目,易地扶贫搬迁新居临水而建,翠竹掩映,小桥流水,勾勒出一幅幅美好画面。如今脱贫后的柳河村环境美了,村民收入增加了,卫生室、文化阵地建设提升了。“感谢政府给我修建这么好的房子,不仅给我们配备了蔬菜小庭院,还建起了休闲广场,我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正在编织农具的易地搬迁户嘉龙成告诉记者。

2017年该镇实现易地扶贫搬迁53户156人,其中柳河村改造新建房屋212户,贫困户易地搬迁入住25户,拆旧34户,民居危旧房改造56户。建入户路3545米,硬化院坝193户4570平米,建微田园50亩。对村民的房前屋后进行了硬化和粉刷,改造了猪圈、厕所。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结合改厨、改厕、改室,统一对民居进行了风貌塑造,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形成好风气、养成好习惯,已成为群众生活要求的新标尺。

柳河村一组贫困户何满昌,妻子患病,儿子在外务工,家庭困难。2015年以来,依托脱贫攻坚政策,他通过村内花卉技术培训,自建小型苗木栽培场地,种植观赏植物花卉,并自制盆栽销售,增加了家庭收入,2017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万元左右,并新建了砖混结构楼房,一举摆脱了贫困。“针对因病致贫,发展经济又没有资金的贫困户,我们不仅要给予扶贫资金支持,还应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做到‘扶上轿,送到位’。”广电网络剑阁分公司元山经营部经理、驻柳河村第一书记王义春说道。

“感冒、发烧等一般的小病,现在村卫生室就能够给我们治疗,方便多了。”村民嘉奎德告诉记者。据了解,柳河村新建卫生室60平方米,实现诊断、医疗、药房“三室”分设,还配置有乡村医生。

柳河村四组贫困户嘉彦德,妻子长期患慢性病,借助脱贫攻坚小额信贷政策,他贷款5万元自建小禽畜园,发展土鸡和生猪养殖,2017年人均纯收入1万余元,成为柳河村产业致富的典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元山镇始终坚持这一发展理念,秉承“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以种促养”的产业发展思路,不搞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重污染、高能耗产业,着力培养“有适当规模、有业主带动、有对口订单、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型生态循环农业。

“我们以柳河为核心,围绕柳河、红旗村,规划建设莲子种植、生态甲鱼养殖、生态鱼养殖、小龙虾养殖和休闲采摘垂钓于一体的种养结合生态示范园区。2017年一期350亩已建成投产,当年实现效益15万元左右,带动贫困户就业发展20余人,实现集体经济收入8千元。”柳河村支部书记李国虎扳起手指说。

该镇以项目推动为抓手,实施“五项民生工程”,安全饮水、农电改造、村组道路、广电通讯、环境改善等整合项目落地见效。投资220余万元对今年的省定贫困村柳河实施了全覆盖的农村电网改造;投入专项资金124万元,实施了柳河、红旗两村193户入户路工程和131户院坝硬化工程;投入专项资金70余万元实施了红旗、柳河两个贫困村整村和二教、宝田贫困户的人饮改造工程;新建移动网络信号塔1处,彻底解决了柳河、红旗两村移动信号差的难题。

去年柳河村硬化村组道路8.6公里,实现了村组全覆盖,新建及整治山坪塘2口,新建人饮工程1处,新建人畜饮水项目1个,解决88户贫困户生活生产用水困难问题。该村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水泥路通到了最远的贫困户门前。

精准施策紧抓产业发展“命脉”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产业是脱贫之基、强镇之本、致富之源。产业扶贫,元山镇瞄准了“穷根”靶心。

柳河村是2017年实现退出的贫困村。去年以来,元山镇以创新机制为载体,建成“四个产业园”。在柳河村集中建设了日月湖生态鱼养殖园130亩,生态甲鱼养殖园110亩,藕鱼养殖园180亩,果药种植园500亩。同时,贫困户新建户办庭院110户,鼓励贫困户和一般户分散种植果蔬270亩。柳河村集体经济依托产业发展,以“支部引领、公司运作、村集体、贫困户参与”模式为村集体当年度创收4.42万元,实现人均增收57.86元,产业促推脱贫效果初显。

“这片生态甲鱼养殖基地有110亩,我们配以四大家鱼养殖作为其饵料,喂养的都是小鱼,在甲鱼成长期,还可以出售大的鲫鱼、鲢鱼等增加收入。”业主卢帮俊介绍道。

“我们全是聘用周边群众前来务工,增加他们的工资性收入。”卢帮俊说,“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一起富裕了才是真正的富。”

“这里原来是一个荒芜的山坳,我投资几十万元修筑了15米高、宽40米左右的堤坝,形成了一个40余亩水塘,进行天然养鱼。”项目业主李永林告诉记者。“李总是一位养鱼能手,脑子很灵,正是他看上了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才唤醒了农村沉睡的财富。”副镇长左晓红称赞道。

“这里水好,环境好,政府把基础设施建设得很完美,给我们支持很多,选择在这里发展是非常正确的!”几位业主信心满满地说道。

从当初“清一色”的玉米红薯地,到如今,产业已在该镇“遍地开花”。脱贫攻坚以来,元山镇紧紧围绕“做优产业促脱贫,做实项目惠民生”总体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引进布局了一批适合脱贫村村情,群众支持度高、经济效益好的特色优势产业。如,双狮村生猪养殖场、稻鱼种养园、果药种植园和柳河村生态水产养殖基地、甲鱼养殖基地、藕鱼种养园等产业纷纷落地。大力构建“企业+支部+专合组织+贫困户”+“集体经济”的“4+1”联动发展模式。

该镇负责人说,以“大抓产业、抓大产业”,大力实施“12345”工程,突出一个“大”字,是他们全面助推脱贫奔康的发展思路。“1”即以脱贫攻坚为契机,建设“一条美丽新村示范带”,以柳河村为中心,辐射连接双狮村、红旗村,深入开展“六化行动”,积极创建“四好村庄”,促进3个连片贫困村融合互助发展,打造脱贫攻坚乡村升级版;“2”即以对标补短为核心,推进“两个连片贫困村整村退出”,按照同标、同质、同步推进的原则,实现了柳河、红旗两个贫困村整村退出;“3”即以科学规划为主导,打造“三个示范区”,生态水产养殖产业示范区、安居工程示范区、党群公共服务示范区;“4”即以创新机制为载体,建成“四个产业园”,日月湖生态鱼养殖园、生态甲鱼养殖园、藕鱼养殖园、果药种植园;“5”即以项目推动为抓手,实施“五项民生工程”,在安全饮水、农电改造、村组道路、广电通讯、环境改善等方面整合项目,落地见效。

2017年,元山镇依靠企业推动、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带领、党员带动贫困户,形成了“精准扶贫、人人出力”的强大气场。产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2017年9月,该镇成功引进落户盘石村发展柑橘产业。该园区以2019年预脱贫退出的盘石村为核心区,连接粮丰、松岭、普同村,连片发展柑橘园3000亩,总投资9000万元。同时在红旗村,引进山东业主大户投资120万元,建设白云太空莲种植生态园200亩,项目计划总建设规模500亩。同时,2017年该镇按照“连片发展,区域协同,因村制宜”理念,实施了两个连片产业同步发展战略。以柳河为核心区,“大抓产业、抓大产业”的思路,连接双狮、柳河、红旗、广化、爱国村连片果药、水产园。

创新思路 助推脱贫攻坚

在外务工的元山镇福泉村村民党树帮前两年选择了回乡创业。党树帮租赁了福泉村5组48户农民的成片土地200亩,以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园为基础,创建并注册了瑞峰农业专业合作社。他种植的莴笋、黄瓜、青椒、番茄及各种豆类等数十种畅销大棚蔬菜,创产值50万元,获得利润5万余元。

在他的直接带动和影响下,全镇蔬菜种植、销售专业户已达130多家1800多亩,仅此一项每年收入可达500万元。城郊蔬菜种植、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运销一举成为该镇支柱产业,对促进地方经济和农户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柳河村2组村民嘉财德以100亩水塘养殖小龙虾,今年还将扩大养殖规模。他也是一名受脱贫攻坚政策吸引的返乡创业人员。

“产业发展起来,其他企业才会来‘添砖加瓦’,产业也才能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元山镇镇长何浩说。

在爱国村,针对村内山坡土地多、牧草资源丰富的特点,以“种养结合”为思路,回引本村返乡创业人员贾良仁,建成了牧云寨肉牛养殖场。目前全场投栏肉牛100头,预计2018年6月第一批出栏。

依靠大项目带动大产业,不但解决了贫困户增收问题,也解决了贫困村的“空壳村”问题。

通过“343”经营模式,将村集体、私人业主、贫困户三者利益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局面。2017年,该镇柳河村集体经济通过特色产业,采取年度定额分红方式,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4.42万元,人均收入57.86元的目标。红旗村2017年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2.3万元、人均收入22.1元的目标。

去年以来,该镇坚持以大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新型农业的思路,以“基地”示范引领全镇农业产业发展。在盘石村流转土地1000亩,发展柑橘种植基地。该基地采用现代农业节水滴灌技术和急冻锁鲜技术,培育早、中、晚三期成熟品种,降低了市场风险,是现代农业科技落地推广的典范。通过“公司+支部+业主大户+贫困户”模式联合发展柳河村综合生态水产养殖基地,养殖生态甲鱼、小龙虾等高端生态水产品,瞄准高端市场,是传统“数量化”养殖向现代“质量化”养殖的新转变。创新发展传统农业,建设新鑫农业合作社优质粮油种植基地,覆盖全镇21个村,引进了“兆优5431”等新的粮油品种,推广传统种植向绿色无公害种植转变,采取“签订订单-赊购种植物资-农户种植-保护价回收”的模式,实行“统防统治”一站式管理,减少了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了农户收益。发展有机蔬菜基地1000亩,辐射白坝、宝田、福泉三村,与永辉连锁超市签订直供协议,是农业产品对接市场的成功范例。基地的建设,以点带面,拉动全镇农业产业发展,实现现代农业转型,助推农民脱贫奔康。

巩固成果精准发力开创未来

下午4时,记者再次来到已于2016年实现脱贫的双狮村,只见村民房屋皆墙体亮白,庭院果树长势喜人。最吸人眼球的还是果药园、智能型生猪寄养场和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园。“在双狮村,我们发展的生态养殖生猪、剑门关土鸡、果药、稻田养鱼几大项目实现持续稳步增收。2017年人均增收约4000元,村集体经济收益5.4万元,第一次分红已经发给了村民。”剑阁县人社局驻该村第一书记王正湘扳起手指给记者算起了经济账。

“贫困户致富热情高涨,家家有项目。现在村民已经从麻将桌上转移到创业和产业园区务工了,如果要开村民大会,只能安排在晚上了哟!”双狮村党支部书记李军泽告诉记者,该村脱贫后的持续发展,是元山镇全力以赴巩固脱贫成果的一个缩影。

推进“精神扶贫”建设美丽新村

去年该镇整合180万元资金,新建柳河村村级活动阵地1处。对红旗、爱国两个贫困村的活动阵地进行了改扩建,配全了卫生室、文化室、乡村大舞台等阵地基础设施。“除了村容村貌改造提升,四好村建设,还开展了户与户之间相互比赛、组与组之间交换检查活动,促进‘五好’家庭评比。每个村举办农民夜校,以学习活动强化村民素质和技能提升,以弱带强……”罗映波说。

舞台上,穆桂英从桌上拔起雌雄剑,分一把给杨宗保,两人同舞宝剑。紧接着,一片欢快的唱声响起:“人强马壮,马壮人强……”2017年12月24日,元山镇场镇上,寒气伴随着沉沉的暮色降临,看完川剧《双花配》,在场的400多位群众纷纷鼓掌欢呼。

“川剧演得带劲儿,我们脱贫奔康更有干劲儿,更有信心。”被列为“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80年发展历程的元山川剧唱出了4万元山人民的心声。

“在农村文明建设中,文明素质是一颗种子,只要勤于播撒灌溉,就能在群众心中开出绚丽花朵。”元山镇党委负责人说,“环境美了,精神的钙也得补上。”

在这广袤的乡村,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一座座设施完善的文化广场、一幅幅寓意深刻的墙体画……在这现代文明与生态田园相互交融的美丽乡村,正在演绎着一场“美丽嬗变”。

    (记者卢博昝金容)

版权所有: 四川省剑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广元市电子政务外网运营中心
川公网安备 51082302000134号
联系电话:(0839)6666670传真:(0839)6600947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230052 蜀ICP备06003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