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县卫生健康局对县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第9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20-12-29    浏览量:次    来源:剑阁县卫生健康局   
【 字体: 分享到:

王春燕、付代敏、母映松、高娟、崔定桥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做强中医产业,提升应对疫情能力的建议》(第9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野生中药材资源与森林资相当源丰富,土壤、气候和自然环境也非常适宜发展中药材,其中有木本药材杜仲、黄柏等36万株,有药用植物2500多种,药用动物90余种,其中属于上三级标准的大宗品种357个,常用500个配方品种中,剑阁就有300种,特别是天麻、剑柴胡极具市场开发潜力。围绕广元市打造“秦巴药都”重大决策部署,我县始终坚持“全域谋划、分片定种、长短结合、市场主体、示范引领、规模集成”工作思路,在扩大种植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品质效益等方面重点着力。2019年,全县种植中药材35400亩,涉及22个公司,43个专合社,大户14户,涉及55个乡镇,33个贫困村,2019个贫困户,3786个贫困人口,种植品种38个,种植品种最多的是丹参9024亩,葛根3366亩,瓜蒌2613亩,前胡3450亩,芍药2302亩,金银花1940亩,郁金1931亩;全年产量2.65万吨;产值2.78亿元。中药材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服务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助推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同时,全县中医药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县中医医院是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于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有全国及四川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人,已建成针灸科、骨伤科2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肛肠科市级重点中医专科。全县57个乡镇卫生院均设置了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了专业化的中医诊疗设备;全县549个村卫生室中,以中医服务为主的村卫生室有503个,占总数的92%。县、乡医疗机构在职卫生技术人员1398人,中医卫技人员433人,占卫技人员总数30.97%;中医副高以上职称43人,中级77人,省级名医4人(省第二届十大名中医1人、省名中医3人)、省拔尖青年中医师1人,市名医8人,县名医22名;乡村医生826名,其中:中医药人员或能中会西人员661人,占乡村医生总数的80.86%。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居全市前列,2018年9月顺利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检验收。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政府统筹,狠抓行政推动,为医疗卫生健康事业提供强力支撑。一是组织保障。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健康工作,对县、乡、村医疗卫生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县、乡镇政府以及县卫健局与乡镇卫生院分系统分层次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和落实目标、任务和责任,实行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加强了对基层医疗工作的领导督导,使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制度保障。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系列文件,将发展县、乡、村医疗卫生健康工作纳入卫生健康事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确立了发展方针。明确提出把县、乡、村医疗卫生健康事业作为振兴我县卫生健康事业,促进县、乡、村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作重点。三是经费保障。县财政落实各项卫生经费及人事政策,县财政保证了财政总支出10%左右卫生健康事业费拨款,将乡镇卫生院纳入财政全额拨款。同时,通过国资局拍卖原乡镇卫生院和计生站闲置房屋等方式,筹措资金完善乡镇卫生院基础建设、配置医疗设备和进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质量。四是政策保障。在医疗保障上,将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纳入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定点机构。通过实施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有效控制了药品在医疗服务中的比例。五是助推脱贫攻坚。为资助贫困人口参保,2019年县财政代缴贫困人口参保94427 人,2077.41余万元。由县财政出资,集中对全县所有贫困村进行标准化阵地建设,确保所有贫困村卫生室建筑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且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水平。

(二)坚持基础先行,狠抓网络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践中,我局始终把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网络建设放在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首位,突出工作重点,优化医疗资源,强化基层网络建设,基本形成了“龙头领先,枢纽中联,基础扎实”的格局。一是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加快基层医疗卫生工作阵地建设。投资扩建了县中医医院业务用房,2017年,投资6000万元用于县中医医院下寺院区康养大楼建设,已投入使用,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二是全面规范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为乡镇卫生院配置了价值4615万元的医疗设备全部到位并投入使用。三是加快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我县已完成26家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标准化建设,力争做到全覆盖。四是加强村卫生室网底建设。我县把加强村卫生室网底建设作为农村工作重点,依托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规范设置村卫生室,全县共建村卫生室545个,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的目标。

(三)坚持人才之基,狠抓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整体素质。一是全县参加市以上进修学习基层医务人员500人次,依托县级医院资源,对全县基层医务人员业务轮训1300人次。二是着力人才引进。近三年,全县引进研究生3人,本科及学科业务骨干30余人。三是开展名医、名中医评选和师承工作。县中医医院重视师承工作,中医师承教育是培养实用型临床医师的有效途径,是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的重要手段。2014年被国家中医管理局列为陈天然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陈老专家为基层中医药工作持续发展培养人才、进行学术交流奔波,对四川省乃至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我县有县级名医22名,市级名医11人,省级名医3人(省第二届十大名中医1人、省名中医师2人)、省拔尖青年中医师1人;县中医医院举办了两届师承拜师仪式,培养中医学术继承人17人,其中两人成为省市名中医,其余15人均为中医业务骨干。四是加强医药业务协作。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每季度对乡镇卫生院进行1次以上业务指导或培训,乡镇卫生院每月对乡村医生进行1次以上的业务指导或培训,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治未病养生保健知识深入人心。

(四)坚持学术继承,狠抓成果传承,不断提升中医水平。2020年,为调动我县中医药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事业、产业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决定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成果整理编辑工作。目前,工作正有序进行。

(五)坚持中医药参与新冠肺炎防控工作,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2月20日,县中医医院组成的首批援鄂医务人员2人驰援湖北开展疫情防控,成为“最美逆行者”。根据国家、省、市要求,我局组织新冠肺炎中医药专业组、县中医医院会商,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药预防处方建议》,并下发各级医疗卫生单位。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一是进一步加强县中医医院的建设,充分发挥县中医医院在中医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带动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二是扎实推进乡镇卫生院中医药工作,做好适宜的中医医疗技术推广应用,积极推进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三是建立并充分利用县、(乡)镇、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有效发挥其在推动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二)加强中医专科建设,提高群众对中医药认知度。要加强中医专科建设,努力建设好一批重点中医专科,进一步加大中医名牌战略的实施力度,扶持和创建一批中医“名科”、“名医”、“名技术”。继续做好名中医师承带徒工作。抓好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培训,配合抓好农村中医骨干培养项目管理。加大宣传弘扬中医药历史文化,提高中医药工作者中医药文化修养,让群众更了解中医药,让中医药更好地为群众健康服务。

(三)实施“科教兴医”战略,大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加强中医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加强中医药科技工作管理,积极开发和引进中医中药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积极引进现代先进的医疗技术、医疗设备、科研方法和管理理念,促进中西结合,并加强横向协作,提高诊疗技术、科研和科学管理水平。

(四)加快适宜人才培养,提高中医药服务技术的应用能力。针对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服务能力不能适应当前农村群众对中医药适宜技术需求的实际,我们要依靠中医三级网络,实现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之间的中医药人才、技术的互联、互帮、互动,加强中医药适宜人才培养和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真正让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真正让群众享受到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五)加大事业建设投入,落实中医药工作经费保障。坚持和落实中西医并重的方针,调整内部支出结构,实施好中医药事业的财政倾斜政策,确保中医药事业经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重逐年提高。进一步完善对中医药事业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和支持政策,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服务项目在医保中的支付比例。

(六)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机制。认真总结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控中的工作经验,制定强弱项补短板措施。推进中医药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和院前急救体系,推进公立中医医院独立传染病区建设与运行保障机制建立。建立重大疫情中医药人群预防和早期介入治疗机制,健全中西医结合体制机制。积极支持中医药领域疾病预防救治能力提升建设。加快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研究,中医药装备制造研制,道地药材系统研发。加强中医药应急基地、应急队伍和应急能力建设。

各位委员,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发展中医药事业对于深化医改、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相信,在各位委员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全县中医药事业将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感谢并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祝你们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联系人:张全;联系电话:6260786)

剑阁县卫生健康局

2020年10月26日

主办单位: 剑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广元市电子政务外网运营中心

蜀ICP备06003751号-1 川公网安备 51082302000134号

联系电话:(0839)6666670传真:(0839)6600947 网站标识码:5108230052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无障碍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