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日,广元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五批广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项,其中剑阁县独占8项,居广元市四县三区首位。截至目前,我县共有省级非遗名录3项,市级非遗名录21项,县级非遗名录48项。
党的十八大以来,剑阁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方针,突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整理、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培训、宣传、展演等方面,紧紧围绕抓基础、重保护、强利用为主线,加大投入,加强保护传承,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
抓基础,非遗调查彻底全面。近年来,剑阁县以“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健全机制、规范管理,整体保护、传承发展”为工作目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坚持“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为指导原则,开展了3次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普查出剑门豆腐、白龙花灯等173个非遗线索,做到了“家底清、现状明、记录全、质量高”。
重保护,抢救整理及时规范。为抢救保护濒危项目,剑阁县在2008年启动了抢救措施,聘请县内的老专家、老文化人、非遗传承人等,通过走访、调查、查阅资料等,历时4年,投入200多万元,对全县近百类民间文艺、非遗项目进行了梳理、规范,并于2012年编辑出版了《剑阁民间文艺丛书》共10卷。
重宣传,非遗展演面广量大。近年来,剑阁县分别举办了2场大型的“民间文艺调演”活动,13场民间文艺大比赛,59场才艺比赛,超过3300名民间艺人、非遗项目传承人等把剑阁许多民间文艺、非遗搬上了舞台。上千个民间文艺、非遗节目被搬上各级舞台,还专门设立了剧本奖、编导奖,目的就是要对民间文艺、民间技艺、非遗项目进行系统的发掘和整理保护。
重传承,非遗普及力度大。为抓好非遗传承工作,剑阁县财政每年预算20余万元,对非遗开展好的、发展好的、保护好的项目予以补助。并分别设立了白龙花灯、白龙纸偶、高观皮影等4个传习所,由非遗项目传承人负责对非遗爱好人员进行传授,目前共传习200余人次。还与县教育局联手,开展非遗 “进校园”活动,培训学生5000余人次。
强利用,非遗开发效果好。剑阁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精准扶贫有效对接,不断挖掘流传在民间的大肉会、鸡肉会、大肉面等非遗习俗,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以锯山垭大肉会为例,到现在已连续举办了二十二届,锯山垭大肉会、鸡肉会、楼上楼等多次上中央台和四川电视台。目前全县有白龙花灯队、白龙纸偶队、杨村傩戏队、高观皮影队等民间艺术团体87家,回引涉外表演团队1支,国家二级演员10人,有15家年收入过五十万元,吸引文化从业人员6500余人。既保护了尊崇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保护了民间10类147个非遗项目,又推动了文化就业和扶贫。
主办单位: 剑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广元市电子政务外网运营中心
蜀ICP备06003751号-1 川公网安备 51082302000134号
联系电话:(0839)6666670传真:(0839)6600947 网站标识码:510823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