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拔穷根步履铿锵奔小康——近观剑阁县东宝镇决战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

发布日期:2018-03-13    浏览量:次    来源:广元日报   
【 字体: 分享到:

【编者按】2月7日,我市召开2018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动员大会,全面吹响“春季攻势”总号令。会议号召全市干部群众保持“开局就发力、起步就冲刺”的状态,立足于“早”,着眼于“快”,落脚于“实”,坚决打好今年脱贫攻坚硬仗。剑阁县东宝镇以脱贫攻坚为纲,坚持产业引领,基础保障,早在2017年底就率先一步发力,规划实施一批重点攻坚项目,以决战决胜、不胜不休的意志组织干部群众连续作战、拼搏奋进,持续推开年度脱贫攻坚工作。该镇的做法值得借鉴。记者卢博昝金容

时值隆冬,剑阁县东宝镇寒风呼啸,雪花飘飞,大地一片萧瑟。

迎着飞雪来到桐梁村,大老远就听到机械轰鸣的声音。及至近前,只见几台挖掘机正在推坎填沟、平整土地,十多号人忙碌着运土、修渠,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漫天的雪野、跃动的人影、忙碌的机械、翻飞的黄土,构成了一幅壮观的脱贫奋进画卷。

事实上,这样的场景,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几乎每天都在东宝镇上演。地属丘林带的东宝镇,共有贫困村6个、贫困户900户2398人。面对繁重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全镇干群一心,拼搏奋进,朝着“拔穷根、奔富路”的目标,迈出了铿锵而坚实的步伐。

绘好一张蓝图——

以脱贫攻坚总揽全局凝聚力量

在东宝镇采访期间,该镇党委书记王清平开着车,带领记者一行进村入户。几天前,王清平在下村时扭伤了脚,脚脖子肿得老高,但由于工作繁忙,他坚持不下火线,一直战斗在工作岗位上。

尽管行走一瘸一拐,极不方便,王清平却热情地跑前跑后,像展示自家宝贝似的介绍全镇的脱贫攻坚情况,言语中满是自豪与感慨。

“脱贫攻坚是全局性的系统工程,必须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杆旗帜举到山。”王清平说,该镇坚持以脱贫奔康为纲,这个总揽一切的纲,就是镇党委把脱贫攻坚摆在第一位,围绕脱贫攻坚绘蓝图、定方向、举旗子、统全局,统领融合其他工作,并一以贯之,矢志不移。

在此基础上,该镇以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好”为目标,以“一低五有”“一超六有”为落脚点,围绕住房安全、基础设施、产业、就业、教育、健康、生态等脱贫指标,充分结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机制,用心、用情、用力推进各项工作。

东宝镇地处剑阁西南部,毗邻江油市,距绵阳不足一小时车程,怎样规划发展方向。党委一班人几经思考,围绕将该镇融入“成、德、绵”经济圈,并建成军民产业融合的后勤保障基地的思路,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规划编制了“一轴两核心三特色四个组团”的产业发展规划,以杨家河一线为轴重点发展,以杨家河水库为核心开展乡村旅游、水产养殖等,以东宝集镇为核心建设宜居宜业的康养乡镇、美丽乡镇,发展有机特色农业、地方特色高端水果、10万头特色生态猪,逐步完善乡村旅游组团、有机农业组团、地方特色高端水果组团、特色养殖组团,形成产品生态化、产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管理现代化、经营模式合作社化、利益机制科学化的“六化”产业发展总目标,由此形成长效增收机制,增加农民收入,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日子“甜”起来。

该镇按照“一超六有”的要求及“建、改、保、拆、美、配”的思路,抓住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规划村道和联村的水泥硬化、危房改造和房屋新建、安全饮水和农网改造、文化活动广场、山坪塘和卫生站建设、易地搬迁等8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到村到户,明确完成时限、质量标准。

一分规划,九分落实。落实,重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各级干部的一线带领。该镇成立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的脱贫攻坚指挥部,7名党委成员各把一方,各负其责。把脱贫攻坚战场作为考验干部作风实不实、严不严的考场,实行“四图一表”挂图作战,倒排工期,采取领导包村、工作队驻村、单位定点帮、干部结对扶等办法,用任务压实责任,以责任抓好落实。

蓝图规划既是脱贫攻坚的目标方向所指,更是凝聚人心、聚合力量的号角。该镇通过会议、广播、展板以及专门制定300余册脱贫笔记本等多种途径,向群众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做到家喻户晓,把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力量凝聚到脱贫攻坚上来,把合力攻坚的意志斗志激发出来,从而形成了齐心思干、攻坚克难的可喜局面。

记者现场采访看到,一项项规划正由图纸变为现实。在迎春村,规划面积1500平方米、兼具多项文化功能的仙女庙文化广场,已经全面完工投入使用,成为当地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抓住一个核心——

强基固本着力完善脱贫攻坚基本要素

该镇在确定了发展目标,绘制好致富脱贫攻坚蓝图之后,首先着力解决和完善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住宿、就医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做到依照这个核心,狠抓工作落实。

在桐梁村,记者来到热火朝天建设中的1000亩产业园区看到,这里土地肥沃、地势平缓,很适合农作物种植。但令人不解的是,该村群众收入仍然不高,至2017年还在为摆脱贫困而奋斗着。“过去这里道路不通、基础设施差、信息闭塞、产业发展滞后,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王清平告诉记者:“去年以来我们加强了道路、信息通讯、水、电、医疗、卫生、文化等项目建设,彻底解决了制约桐梁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引进了四川福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这家龙头种植企业,该企业的入驻将为桐梁村脱贫致富插上腾飞翅膀。”

“路好走了,村庄美了,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产业也发展起来了,赚钱的机会一点都不比外面少……”桐梁村村民倪邦富满脸洋溢着笑意说。

在抓好贫困村脱贫攻坚的同时,东宝镇加快开展了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居环境改善工作。2017年该镇实现易地扶贫搬迁84户232人,其中5个村改造新建房屋11户,贫困户易地搬迁入住84户,拆旧81户,民居危旧房改造116户。全镇脱贫群众住房问题得到全部解决,安全住房保障率达100%。建入户路3100米,建微田园1200亩。其中5个村硬化村、组道路19.8公里、入户路3.1公里,实现了镇村组户道路“微循环”。对村民的房前屋后进行了硬化和粉刷,改造了猪圈、厕所,使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结合改厨、改厕、改室,统一对民居进行风貌塑造,“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形成好风气、养成好习惯”,已成为群众自我要求的新标尺。

6个村新建安全取水和连户饮水工程各48处,供水管道近11万米,新建和整治卫生井共38口;投入资金112.88万元,整治山坪塘115口,解决了3000多人的用水。完成了集中安置点共5000余米电网改造,全面提高了村级供电能力,供电服务稳定可靠。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农户照明电全覆盖。全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面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提升,为全面实现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舞好一个龙头——

以主导产业辐射全域引领发展

2017年初引进四川福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到该镇东升村、桐梁村、长粱村流转土地2800亩,林地400亩,(土地:1-3年每亩年300元,4年每亩年400元,5年每亩年500元,6年后每亩年600元。林地:1-4年每亩年100元,5年每亩年150元,6年后每亩年200元)采取土地流转发展模式,把集中成片土地集中流转来发展特色林果产业(栽植女皇李、剑柑)。

一户一亩果树园、一户半亩小菜园、一户一个禽畜园。记者在东宝镇迎春村看到,每家每户的“三园”建设,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焕发出盎然的绿意和温暖。该村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春天的到来。

迎春村是2017年底脱贫的贫困村。曾经,由于没有主导产业,这个偏远的山村陷入贫困。在东宝镇的统一规划下,迎春村结合实际,规划完成了110亩核桃、脆红李示范园,辐射带动多项发展产业。根据贫困户意愿,把果树园、小菜园、禽畜园建设作为脱贫增收的重要措施,积极种植烤烟、生姜、核桃、脆红李,养殖生猪、山羊、小家禽等,实现持续增收。

“道路修得再多,房子修得再漂亮,公共服务配套得再完善,如果当地群众没有切实稳定增收的产业,建好的新村将是‘空’的,群众收入只会是昙花一现。”这样的认知,是东宝镇发展产业的理念遵循。

发展特色产业,东宝镇具有先天的有机农业优势,有机稻米这样响亮品牌的产生,就是该镇山好水好环境好、自然禀赋优良的最好例证。

鉴于此,东宝镇找到了政府和企业在脱贫责任上的契合点,采取“企业+支部+专合组织+贫困户”联动发展模式,提出“三三五”脱贫奔康产业发展工程:发展一个主导产业,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建好一个专业合作社;建成一个10万头循环发展的生猪基地,依托“东宝贡米”品牌,发展1万亩有机绿色粮油,培育地方水果品牌,发展1万亩特色高端水果;“五”即特色种养产业实现群众纯收入增加5000万元以上。

西阳村是东宝贡米主产村,该镇为西阳村量身定制产业发展路径,以东宝贡米为主打,规划种植贡米500亩,藕田20亩,稻田养鱼100亩,猪场年出栏2400头,通过将各产业有效集合融合在一起,发展种养结合有机循环立体农业。

生猪养殖,“市场”和“排污”是两大难题。该镇为了解决“市场”难题,避免或降低生猪市场价格波幅,实行定价代养模式,市场低迷时以每公斤不低于8元的价格由龙头企业订单回收,市场高走时随行就市同步得利。为解决“排污”难题,在建设圈舍时,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村组,按照生猪养殖、环境保护的要求进行选址修建,粪便处理时,猪舍产生的粪便经榨粪机进行干湿分离,干粪进行发酵处理制成有机肥,免费提供给贫困户使用,非贫困户低价购买;其余部分经沼气进行厌氧处理,然后进入水葫芦田、藕田进行曝氧、梯级生物处理,形成“畜牧—沼气—藕—鲢鱼”产业结合的模式。

目前,6个贫困村和1个非贫困村建成存栏圈舍7栋,共8255平方米,全部投入使用后可存栏5600头,年出栏11200头生猪。围绕这些圈舍,均配备了适当规模的“藕+鲢鱼田”,建成沼气池12口,藕田1000亩,形成完整闭合的循环产业链。

这样的匠心思考,在东宝镇比比皆是。在水稻田养鱼,通过稻鱼共生,养出来的鱼生长快、质量好,颇受市场欢迎。年产量达150吨的东宝贡米,依托广元耕鑫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农超直供”“农户直供”模式销往成都、绵阳、江油等地,成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抢手货。围绕杨家河水库为轴心,在双华、西阳、迎春、桐梁等村,引进四川福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1万亩优质水果种植产业链,并培育地方特色高端有机水果品牌“剑柑”和“女皇李”。第一期流转土地3000亩,春节前完成了1500亩“女皇李”的栽植,4月份前完成1500亩的“剑柑”栽植。

全域产业的规划实施,让贫困户脱贫致富走上了“快车道”。贫困户李荣林,曾因缺资金缺技术,产业发展不力,导致家庭贫困。这两年,李荣林沐浴着政策的春风,学习养殖技术,发展生猪养殖,由最初的小型散养,发展到现在年出栏生猪200头,同时还养殖母猪20余头、种猪3头,年收入超过10万元,不仅家庭经济收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带动了附近群众发家致富,为全村以及全镇群众的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产业得发展。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产业模式在各村社生根开花,正成为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助推器”。

创新一种模式——

以集体经济强筋壮骨消除“空心”

集体经济发展是脱贫攻坚的硬指标,更是硬支撑。但是在基础差、底子薄、产业弱的贫困村,怎样才能让这些指标和支撑“硬”起来,消除“空心村”现象?东宝镇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方略,通过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开辟出一条偏远乡镇自力更生、主动作为、良性发展的路径。

 在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中,该镇按照“党政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思路,建立以“支部+村公司(社)+龙头企业+专合社”为核心,发动群众参与为保障的运行机制。在机制运行过程中,“党企民”强强联手,小分工大合作,互动交融发展,推动企业和农户组团经营管理、共建共享。在解决发展资金问题时,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整合资金,集中财力抓发展,杜绝“撒胡椒面”。

在此基础上,通过“走出去学习”、“请进来发展”,组织产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成员赴铁骑力士、巨星、东方希望、天兆、正大、温氏等大型集团公司学习考察、招商对接,与巨星集团、铁骑力士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对“生猪+藕+鱼”订单保底并随市提高收购。为了把引领全镇发展的村公司(社)和东宝康恩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做大做强,发挥其主体作用,特引荐川农大毕业已有10年创业经历的养殖能人加入合作社,作为技术部经理,并安排老干部入社,负责指导协调。各村遴选本土的“土专家”、大学毕业生等能人加入康恩分社和村公司(社),镇村干部全程全力做好指导、参与各阶段的监督、管理,共同推进发展,搭好“组团发展舞台”。

在集体经济的发展方向上,结合群众多年养成的发展习惯,在主导优势产业的引领下,外引有较强实力的龙头企业、内育有能人引领的专业合作社和村公司(社),通过以西阳村农业产业示范综合体辐射带动全镇种养循环及新农村建设大跨越,以迎春村为贫困村集体经济示范基地辐射引领全镇6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大发展,以非贫困村青山村为集体经济示范基地拉动7个非贫困村和集体经济基础弱村抱团发展上台阶的方式,三线竞相发力,共同推进。2017年,全镇村集体经济发展仅猪、藕、鱼三项,纯收入突破100万元大关,人均纯收入超60元,预计来年集体收入可再翻番。

“因地制宜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模式设置不搞一刀切。”东宝镇副镇长杨永堂告诉记者,他们按政策步骤完成清产核资后,分类设置村集体经济组织模式。条件较好的,经营性和资源性资产总量比较大的8个村成立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资产总量一般的,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资产总量较少,经济基础较薄弱的成立村经济合作社。通过这样的分类推进,司或社负责对本村的经营性和资源性资产进行经营和管理,同时整合各村的各类资金和资产入股,与东宝镇康恩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经营,全镇真正形成了村办企业与合作社联营格局。

2017年12月26日,迎春村村民迎来村级集体经济红利首次分发。2017年,该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超过12万元,人均纯收入超100元。此次分红按照“利益共享、公开核算、公平分配”的原则,40%作为村民分红、20%作为公益金、10%作为公积金、7%用于建卡贫困户困难救助,7%用于村内救助,16%用于公益事业发展资金。

签字盖章、领取现金,村民们有条不紊地依次进行着。分红现场,人流攒动,秩序井然。来自全村9个组的群众1165人共享村集体经济红利47500元。67岁的贫困户张玉兰领到了集体经济分红后喜笑颜开:“大河有水小河满,集体有了,我们就多了,这相当于一个取不完用不尽的身边银行!”

向贫困攻坚,让贫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最生动的写照。东宝镇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驱赶贫困阴霾,为贫困群众擘画出一幅美丽的“山村新景”。

 

主办单位: 剑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广元市电子政务外网运营中心

蜀ICP备06003751号-1 川公网安备 51082302000134号

联系电话:(0839)6666670传真:(0839)6600947 网站标识码:5108230052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无障碍浏览